時間:2013-08-28 15:40來源: 作者: 點擊:次
摘要:作為“中國合作建房第一人”,于凌罡寫過很多份方案,接受過很多次采訪,接待過數(shù)不清的置業(yè)者。但從2003年年底發(fā)出合作建房的呼吁到現(xiàn)在,他的合作建房計劃依然停留在紙面上,而北京市的平均房價卻已經(jīng)漲到了原來的四五倍。
最早在北京發(fā)起、此后陸續(xù)在全國各地出現(xiàn)的合作建房,其基本理念可以概括為:置業(yè)者用自己的錢,共同購買土地、合作建房。它可以省去一般房地產(chǎn)開發(fā)的融資、銷售、廣告等成本,以及常規(guī)開發(fā)的高額利潤。
同時,置業(yè)者也可以參與到拿地、設計和建造的全過程之中,對戶型結構、社區(qū)環(huán)境、物業(yè)管理都有發(fā)言權。于凌罡將其概括為項目自主權、配套收益權、物業(yè)自主權和成本價得房。
這10年間,于凌罡稍具雛形的合作建房計劃有那么六七次,其中大部分能在媒體報道中覓得蹤影。但人們已逐漸疲于追蹤細節(jié),因為幾乎所有項目在購地之前就止步了。
囿于資金籌集、土地競爭、政策不明朗等困難,合作建房的嘗試在各地鮮有成功,卻一直未停下來。但其前景,至今依然模糊。
差一點就成功了
“為什么開發(fā)商賺錢、老百姓沒錢?因為開發(fā)商知道未來,可你說老百姓不知道未來嗎?”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,坐下不到5分鐘,于凌罡就開始反問。
“大家都在說2008年中央的四萬億,但你知道從2008年到現(xiàn)在,M2增加了多少萬億嗎?”他接著說出了一個準確的數(shù)字。
多次組織合作建房未果后,于凌罡看上去就像一個有些不厭其煩的常識普及者,向“不愿去面對數(shù)字”的人們解釋合作建房為了什么,他在最近的一篇博客中寫道,一起做開發(fā)商,是“從源頭上解決大家收入低,資產(chǎn)少,或者房價高,房租貴這種表象問題的辦法”。
但如果從失敗的過往來看,于凌罡總是顯得一廂情愿。他發(fā)起的項目中,最有名的是2005年的“新中街1號地”和“芍藥居”地塊。
2005年4月,于凌罡等人計劃與北京萬通地產(chǎn)股份有限公司(下稱“萬通地產(chǎn)”)合作,由合作建房業(yè)主授權萬通地產(chǎn)在2.2億元以內拿下掛牌價為1.92億元的北京新中街1號地,并在成功拿地后負責跑文件、取得開工證及整個項目建設。
于凌罡等人則需找到400戶合作建房業(yè)主,每戶拿出24萬元保證金購地,購地之后每人可辦理24萬元的按揭貸款。而萬通地產(chǎn)則通過項目貸款幫助解決剩下的購地資金,利用上述按揭貸款進行開工建設,建成后將擁有底層商鋪和部分車位,賺回貸款及利息。根據(jù)這一計劃,項目的獲利空間在萬通地產(chǎn)和業(yè)主之間大約三七分。
但在于凌罡看來合情合理的方案,卻沒有得到足夠多的合作建房人的支持,許多人表示拿不出24萬元,最后于凌罡等人不得不放棄競爭地塊。
幾個月后的芍藥居地塊又重復了這一過程,只是這一次離成功更近—距前期需要籌集的4000萬元只差200萬元。
于凌罡稱這一次“非常非?上А。事后他又找到買下地的公司,希望能再把地買回來,初步談判的結果是每平方米加800塊錢,地價從9800萬漲到了1.18億。但合作建房志愿者們沒人再去做說服購房者的工作。
2005年于凌罡成立了“北京合作藍城咨詢服務有限公司”(下稱“藍城公司”)來組織合作建房,辦公室就設在自己家中。當年,也是藍城公司最忙的時候,曾投入30個工作人員,但僅兩名領工資的正式員工。2010年,兩名全職員工都陸續(xù)離開之后,藍城公司只剩下于凌罡一人,原來的核心團隊如今還維持有五名成員。
藍城公司維持運營的資金部分來自最初600多名合作建房者每人500元的加入費,共計30多萬元。但于凌罡告訴時代周報記者,這么多年來藍城公司一共花了70多萬元,超出的部分依靠朋友贊助和自己墊付。
于凌罡依然四處物色地塊、陸續(xù)發(fā)起項目、繼續(xù)不了了之,他表示,因為大部分工作基本靠自己,所以“效率越來越低”。
置業(yè)者“太難伺候”
多年下來,于凌罡的經(jīng)歷似乎用事實支持了質疑者的觀點:合作建房的組織難度相當大。
嘗試在北京進行合作建房的,除了大型計算機維修工程師出身的于凌罡,一年前還出現(xiàn)了一個名叫孫智群的人。一直在房地產(chǎn)行業(yè)工作的孫智群創(chuàng)辦過“草根購房網(wǎng)”,2012年7月11日,他在中國大飯店舉行了一場“北京合作建房”新聞發(fā)布會,彼時他的計劃是到2013年7月,發(fā)動至少一萬名符合購買資格的購房者加入合作建房項目。
然而2012年8月之后,就再難找到關于上述計劃的報道,直到2013年傳出孫智群已加入天津的一家房地產(chǎn)公司。根據(jù)媒體報道,當初招募了500多名購房者后,孫智群為溝通協(xié)同這些人的意見和觀點疲憊不堪,最終放棄。
憶及往事,孫智群在電話中含糊地對時代周報記者說,當時“搞得比較亂”。他表示已不愿再提過去的事,但依然會關注合作建房。至于是否還會組織合作建房,他并未明確表態(tài)。
而在這些年里經(jīng)歷了更多失敗、承受了更多質疑的于凌罡,則常常強調的是購房者過于挑剔—要么認為價格還不夠低,要么認為地段還不夠好。
事實上,在于凌罡的心目中,合作建房始終跟他的“藍城計劃”聯(lián)系在一起。簡單地說,這是他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,花了多年時間,設計出的一整套城市規(guī)劃、開發(fā)、運營方案,而合作建房,只是藍城計劃的“一部分的一部分”,盡管相信他能實現(xiàn)“藍城”的人寥寥。
于凌罡一方面就像一個胸有成竹的社會工程師,從“藍城計劃”,到合作建房的組織、管理、操作規(guī)則,他都能設計出一套看似精密可行的方案;另一方面,他又似乎難以處理眾多普通置業(yè)者給他帶來的困擾。面對時代周報記者,他抱怨人們“太難伺候”,以及外界包括媒體的惡意。
“我不認為我失敗了,反而可以說成功了。比如當年跟萬通談判,跟各個方面溝通、合作,這些工作都是我在做,我的工作做好了,買不買地,是大家的事了。”他說。
“沒有你想的那么難”,這是合作建房人的QQ群里經(jīng)常出現(xiàn)的鼓勵新人的話。于凌罡告訴時代周報記者,一位認識的朋友早已在北京實現(xiàn)了合作建房,可他們只有20個人,每人幾百萬元,建的是別墅。但要把工薪階層組織起來就不那么容易,“我沒做成的原因主要是沒守住門檻,也許是我的起點就注定了我比較悲劇。”
困難和風險來自政策
事實上,在于凌罡之后,各地出現(xiàn)的一些合作建房案例都走得更遠,只不過往往離最初的設想有差距。首個通過招拍掛成功拿地的溫州合作建房即是一例。
2006年,有房地產(chǎn)開發(fā)經(jīng)驗的溫州商人趙智強,依托溫州市場營銷協(xié)會的平臺,開始在溫州組織合作建房,并于當年10月委托一家房地產(chǎn)公司,拍下了溫州龍灣區(qū)上江路西片14號地塊。
盡管如此,溫州的合作建房從建設到銷售仍是一波三折:直到2009年,趙智強才拿到建設許可證—其間,住建部三次到當?shù)卣{研,最終確認該項目與現(xiàn)行政策沒有沖突,可以進行。
而房子建好后,按照溫州市2007年出臺的新政策規(guī)定,批準預售的商品房項目,全部房源要在規(guī)定時間內一次性網(wǎng)上公開銷售。這意味著,最初的集資建房者并不一定能得到房子。
趙智強等人采取的辦法是,參與者開盤時若不能買到事先通過內部抓鬮確定的房源,則享受該套房源出售后的利潤分紅并返還本金。
事實上,大部分合作建房通過組建公司、出資人以股權形式加入來進行,而房子蓋好后如何分配或銷售、出資人最后能否拿到、如何拿到房產(chǎn)證明,是所有組織者必須要面對的問題。
溫州之后,趙智強計劃將其合作建房模式復制到全國。他告訴時代周報記者,部分城市的項目已有進展,比如在長沙已找到地塊,但尚未招募到足夠多的合作者。而在北京,人已招夠,且已有相中的地塊,只等待掛出。
趙智強并不懷疑合作建房的可行性,他表示根據(jù)自己的傳統(tǒng)房地產(chǎn)開發(fā)經(jīng)驗,集資合作建房可以將房價降低30%-40%,而在他的開發(fā)模式中,購房價的3%足以支付組織者的管理成本。
在他看來,政策的不明確才是合作建房最大的困難和風險。
變通:從自住到投資
陶光遠是2003年最早加入于凌罡合作建房的人之一,“當初加入合作建房是為了造自己滿意的房子,住進環(huán)境友好的社區(qū),”他喜歡對人強調合作建房除價格之外的“軟性”優(yōu)勢。
造自己滿意的房子,住進環(huán)境友好的社區(qū)—這也是合作建房的初衷?墒窃趯嵺`中,合作建房先前強調的“剛需”、“自住”的性質變得越來越模糊,如趙智強的溫州項目,有評論者表示到最后其實就是投資行為。
于凌罡的理想在實踐中也變得越來越“小”,比如2007年的花園北路項目,由于較便宜的5500元/平方米的價格,很快籌集到1億元資金,走到了投標拿地這一步。但代價是賣出了底層商鋪,放棄了此前堅持的物業(yè)自主、配套收益,畢竟人們更看重眼前的實惠。當初的芍藥居項目正是因為包含了自有的底層商鋪,價格顯得更貴,從而敗于內部籌資。
早年曾參與于凌罡合作建房工程設計團隊的建筑師戴曉華,同樣是社會活動的熱心組織和參與者,卻顯得更加務實。在他看來,合作建房背負不了太多“自主”、“民主”的概念,無論是在組織建房過程中,還是以后的社區(qū)管理上,都很不現(xiàn)實。
戴曉華認為合作建房應該向商業(yè)學習,專注于提供服務!昂芏鄥⑴c者沒有太多的時間和專業(yè)知識參與決策,要靠合作建房的少數(shù)組織者出力,這實際上就相當于是一種主要在融資環(huán)節(jié)與常規(guī)房地產(chǎn)開發(fā)不同的另類和非主流的房地產(chǎn)開發(fā)!
于凌罡對合作建房的宣傳也在發(fā)生細微的變化,如今,他理想中的合作建房的參與者是:“認同"合作建房是一起當開發(fā)商"這句話,而不是糾結于我要多便宜買一套房子,房子的地段得多合我的心意!比绻献鹘ǚ砍蔀楦兇獾耐顿Y行為,組織人群就顯得相對容易。
2009年末,于凌罡曾表示退出合作建房,因為北京市區(qū)幾乎找不到能供幾十萬存款的工薪階層建房的地塊了。但是很快他開始了更加變通的合作建房,用他的話說是:“原來的模式是大家找一個合適的地方建房自己住,現(xiàn)在是找一個地方建好房子租出去,或者賣出去,再拿著錢到合適的地方去住!
著眼于通過非“招拍掛”的方式拿到土地的于凌罡,近年把目光投向了公租房。他認為,社會單位建設公租房不僅合法,還有很大的政策優(yōu)勢!白〗ú恳(guī)定公租房誰投資誰所有,所有者權益可以依法轉讓;財政部規(guī)定公租房免契稅、印花稅、營業(yè)稅、增值稅;國土部規(guī)定公租房用地可免招拍掛。”
2012年10月,有人找到于凌罡,表示愿意贊助合作建房。于凌罡和對方各出了3萬塊錢作為前期費用,在北京和平里北街租了一個門面,堅持了半年多,找了兩個項目,其中一個便是位于順義的公租房。于凌罡稱當時已經(jīng)組織了200個出資人,每人29萬元,可合作方的錢最后沒有到位。最近,他又開始為新的計劃奔波,其中包括一個昌平的公租房項目。
理想還有多遠?
于凌罡的目光也不限于公租房,他往往同時摸底多個地塊,但他向置業(yè)者推薦的地塊,不是土地使用權只剩下十幾年,就是位置太偏。曾有記者寫文章說他敗退到了六環(huán)以外,他則反駁說:“要說敗退也不是我的敗退,是所有工薪族的敗退!
除了尋找合適地塊,還需保證資金,于凌罡表示如今已找到兩家投資公司合作,一方面組織人簽約,另一方面投資公司認購股份解決部分資金。投資公司的錢主要做過橋,如果后續(xù)有人加入,投資公司則溢價將股份轉讓,這樣既解決了錢不夠的問題,也解決了人們一開始怕?lián)L險的問題。
對于如何組織個人投資者,于凌罡提出了新的辦法,他計劃將原來接受個人入股的方式,改為只同公司簽約,比如幾十個人成立一個公司,按照需求投資定制地塊中的一個單元,這樣也就變相地提高了加入的門檻。
合作建房早就不是一個可以完美執(zhí)行的小“藍城計劃”,即便解決了資金和操作模式的問題,于凌罡和他的支持者依然面臨土地、政策等未知的風險。這也是“低成本”的合作建房必須面臨的更高風險。
于凌罡的長期合作伙伴陶光遠一直小心保護著于凌罡和他的夢想,因此在媒體面前言談謹慎。他向時代周報記者講述德國合作建房的經(jīng)驗,認為合作建房是“歷史中的必然事物”,盡管它最開始落在了于凌罡這個“有些不成熟”的年輕人身上。
“從最根本上來講,它(合作建房)重視了人的基本權利,第一你有享受舒適生活的權利,共同擁有資源的權利,更重要的就是什么呢,我們需要每個老百姓有平等的理財權,平等的過好日子的上升的權利。”在多年前央視拍攝的紀錄片《合作建房夢》的結尾,于凌罡對著鏡頭說。
2013年8月21日,?谑辛魉戮促t路8號?谑小耙粓@兩湖”拆遷安置樓,6棟新建的高層新樓出現(xiàn)不同程度下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