時間:2016-01-08 04:03來源: 作者: 點擊:次
近日,江南新城棚改安置房和地下綜合管廊項目,分別獲得2億元和1.4億元的國家“穩(wěn)增長、促發(fā)展”專項基金支持,這是全省唯一獲得兩筆基金支持的項目。據悉,江南新城征拆、公共服務建設約需投入200多億元,為解決“錢從哪里來”的問題,嘉應新區(qū)搶抓政策先機、創(chuàng)新建設模式,通過多形式融資,全力破解建設資金難題。
政府創(chuàng)新模式建安置房
江南新城征地拆遷需要安置面積約200萬平方米,其中貨幣安置30萬平方米、2353套、26億元,需建設安置房170萬平方米、8808套,需配套門店10萬平方米、車位9800個,總投資約76.8億元。“這么大的資金,如果要政府短期內投入,這是個難題。”嘉應新區(qū)管委會相關工作人員介紹。
于2014年6月動工建設、總投資3億多元的上坪安置區(qū)首期安置房,采用的是“市場化運作—優(yōu)先銷售”的模式,而該模式可理解為“按建設進度付款,你建好,我就全部付款給你” 或“一次性付款”。但是江南新城安置房數(shù)量多、投資大、建設時間短,“一次性付款”壓力大。為此,從去年開始,我市就開始探索“政府購買(棚改)服務”的模式,該模式可在安置房做好后分期付款,而且通過爭取國開行等政策性銀行的支持,利息較低、還款期限較長,這就給政府資金投入有了緩沖期,降低了還款壓力。
據悉,江南新城第二階段的吉祥安置區(qū)、站前安置區(qū)安置房,第三階段上坪安置區(qū)、壢明安置區(qū)安置房,都將采用“政府購買(棚改)服務”的模式,化解建設資金難題。吉祥安置區(qū)、站前安置區(qū)建設項目也成為全省首個采用新模式融資建設棚改安置房的項目。
多渠道破解資金難題
據測算,整個江南新城征拆和公共服務建設約需投入220多億元,如果單純依靠政府投資,遠遠不能滿足資金需求。為此,嘉應新區(qū)管委會采取多種形式,全力破解建設資金難題。
嘉應新區(qū)認真研究梳理國家和省有關政策,加大項目謀劃,爭取上級資金及政策支持。近年來,我市積極申報國家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城市、海綿城市試點和節(jié)能減排示范城市,獲得了財政部節(jié)能減排專項資金嘉應新區(qū)雨污分流項目、棚改中央補助資金等近5億元的資金支持。同時,利用政策性銀行貸款時間長、利息低的優(yōu)勢,積極加強與國開行、農發(fā)行的溝通對接,推介本地優(yōu)勢項目。今年以來,江南新城已籌集到位或近期可到位融資約116億元。
引進社會資本解決啟動資金。我市積極與大型國企、央企和上市公司溝通對接,創(chuàng)新推進PPP、政府購買服務和“PPP+政府購買服務”等建設模式,引進省建工、省建鑫、華隧、鐵漢生態(tài)、棕櫚園林等企業(yè),計劃投入17.7億元,以資金本金形式投資入股建設江南新城安置房、道路管廊和公園等,有效緩解江南新城公共設施項目建設啟動資金難題。
“四兩撥千斤”盤活資產
去年,嘉應新區(qū)在全省首批獲得粵東西北振興發(fā)展股權基金7.79億元;鹇涞睾螅螒聟^(qū)積極做好后續(xù)融資工作,通過放大效應和杠桿作用,撬動更多資金參與江南新城建設。目前已獲得建設銀行、交通銀行等金融機構授信額度10多億元,杠桿效應超過1倍,有效緩解了項目建設的資金瓶頸。
與此同時,嘉應新區(qū)通過對存量土地、房屋等資產進行分類盤活, 多途徑提升土地資源長期開發(fā)經營價值:通過加快推進“三園一軸、兩館兩場兩中心”的規(guī)劃建設,完善公共服務配套設施,提升周邊環(huán)境和土地價值,并有計劃出讓土地盤活土地資源,實現(xiàn)土地資產增值;對江南新城范圍內的土地及資產建立臺帳,統(tǒng)一打包注入投融資平臺,作為抵押物向銀行貸款;在融資抵押物出現(xiàn)缺口時,又以全市“一盤棋”的理念,統(tǒng)籌將江南新城范圍以外暫時無開發(fā)計劃的土地作為貸款抵押物,獲取更多融資支持。